網頁

書店跨年夜的長談引發的一些想法



聖經裡面說人是受造物。
什麼是受造物呢,就是說我們人類是被創造出來的。聖經上又說人是按照神的形象創造出來的,這些受造物,讓進行創造的神有了不一樣的思考。

  


銀快經常遇到年輕朋友向我傾訴家庭問題、感情問題、人際關係問題,工作問題,不確定的未來,模糊的夢想。其實不只是年輕人,不管哪個年齡層的朋友都有上述的問題。不過,我從年輕人傾訴他們的煩惱這件事,思考到世代的差異,以及我們這個社會所面臨的深層問題。
  
我既不是心理學家也不是教育學者,但我意識到八零後的世代有個普遍的問題存在,那就是內心世界的崩壞感非常強烈,八零後的世代跟主流媒體定義的宅世代性質相當趨近,表面上看似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實際上對於特定領域的知識瞭若指掌,人際關係是比較疏離的,不容易持續的狀態,又渴望被認同,被接納,被需要和被愛,但社會給予他們卻是很制式的回饋。
  
世界是殘酷的,我討厭我自己。
  
博客來列出 2016 年暢銷詩集作者名人榜,標舉這是社群時代的詩人,其中我喜歡的詩人都上榜了,有蔡仁偉、徐珮芬、宋尚緯、陳繁齊(來不及上榜的潘柏霖可以想見在 2017年會上榜)我覺得這是個很精準的指標,因為詩是心之所向,有那麼多的讀者重新認識詩為何物,應該要感謝這些作者,因為他們的詩寫出崩世代的年輕人心中最真實的聲音,他們與六七年級關心的事情已經不一樣了,和五六年級心中的文學觀和社會觀也截然不同,自然地閱讀、創作與出版這件事,也大幅超越了人們原有的想像。
  
回頭來說受造物,假使我們真的是被比人類更高智慧的生命體創造出來的產物,那麼人類的基因就是這產物之中的原始設定,在前網路時代我們的社會才剛從殖民與威權統治時代走出來,那時候出生的祖輩們他們的思維和行動模組創造了現當代的社會,但網路時代或說是數位時代的生存環境已經和祖輩們的時代相去甚遠,以前的人們就像是大批量產的受造物,他們尊奉單一價值觀單一思維,單一行動模組。而數位時代背景成長的孩子接受的是多元價值觀,多元思考,多種類的行動模組。
  
然後,這中間出現了一個問題。
受造物發現他自己擁有獨特的思考、情感和行動模組,很顯然我們大多數的教育體制、家庭與社會,工作與人際,還停留在原來的制度與思維模式,這讓崩世代的年輕朋友很不能接受,內在的進化與外在環境產生無法相容的情況,這時候只有二種選擇,一種是強迫自己接受舊有的模式進行殘忍且必須的社會化洗禮(但內心世界受到長期的壓抑與摧殘,需要求助於醫療機構或是身心靈支援體系),另一種則是直接遠離社會化體制,進行無目標的放浪人生,更慘的則是自主崩壞,接受自己就是個不適生存等待被淘汰的受造物,一個有瑕疵的產品,從此壞掉了,就這樣度過一生。
  
科幻電影在這幾年持續探討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與Cyborg生化人或人形機器人的主題,從《機械公敵》I, Robot、《雲端情人》Her、《人造意識》Ex Machina 乃至於《魔詭》Morgan 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當我們在探討人工智慧和生化人的時候,其實更能明白身為人類是怎麼一回事,那就像是一面鏡子,就像神從人的作為當中能夠更明白祂自身的想法一樣。
  
不管是遺傳工程學、機械人工程學、類神經網絡與大數據,都在指向一個終極目標,人類正努力想超越神的存在,但此刻的我們正處於一個覺醒的歷史轉捩點,我們的心靈空間比以往更為開放而自由(新的軟件,新的驅動程式,全新的思維行動模組),但現實中的世界,小至家庭結構大至社會國家,都還是存在著大量舊的主機伺服器環境狀態下,你說人怎麼能不瘋狂呢?
 
於是極端的自毀性人格出現了,極端的無差別傷人殺人案出現,它們不只是一個特定的個案,很可能是我們將面臨層出不窮的一種社會現象,並不是社會病了,而是這個社會老化了,我們的社會壓力創造出新的物種,有些可以帶領社會進步,有些則是把這個社會帶向毀滅,這才是真實的生態。
 
如果我們無法裝進舊有的社會模式,順服在社會制度的控制之下,其中一個選擇是創造新的制度和新的道路,另一個選擇就是繼續被舊有的制度和道路摧殘到體無完膚,然後花費更多的時間來修補和療癒,蒐集更多碎片化的自身,渴望能建構一個較為完整的自我,或想像中的自我,或寄託在宗教的歸屬感,身心靈課程的依附感,和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按讚的認同感之中。
 
如果世界是如此美好,我們為何要麻痺自己的感官呢?
 
書店跨年夜的長談引發的一些想法
この美しき残酷な世界への考え
 
文 / 銀色快手 2017.01.03 AM 09:48
圖 / Morgan 
延伸閱讀 /
4%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商周出版
絕歌 時報出版

沒力史翠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