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如果有天堂,應是圖書館的模樣


文:李惠貞


書店是座落於城市與街區間人性和自由的島嶼。
------------------------------------------------------------------
如果有天堂,應是圖書館的模樣*
 
詩人、文學大師波赫士曾在小說*中發明一座圖書館,在這座虛構的圖書館中一本虛構的書裡,有個虛構的星球,語言及生活邏輯與我們完全不同。

南半球的語言中沒有名詞,比方說沒有「月亮」這個詞彙,但有一個相當於「月出」的動詞。所以如果要表達「月亮自河面上升起」,他們會說「在不斷流動的上方月出」。

北半球則是相反,在那裡,動詞不重要,名詞是由許多形容詞堆砌而成。所以也沒有「月亮」的說法,取而代之的是「黑暗之中圓圓高聳地沒入雲白色的亮」或「空靈柔和的橘黃」。*

在這個虛構星球的北方文學裡,有大量想像的事物,可以根據詩意的需要隨時組合或分解。他們不相信名詞所指涉的現實物體,認為事實本身純屬偶然。

「宇宙是一系列思維的過程,不在空間展開,而在時間中延續。」
這段描述,深印在我腦海裡,讓我對習以為常的世界產生許多震盪、提問和想像,對文字和語言不再只有一種體會。而且,最重要的,該如何描述──那種突然之間多了許多可能性的詩意和美感。
 
日本資深廣告創意人嶋浩一郎曾在他的著作《到書店找創意》書裡,詳述無數實體書店對於提煉靈感和工作能力的好處,其中之一便是「感受世界」。

你無法找到其他地方如置身在書店裡那樣,被許多不同主題、不同領域、不同觀點的知識圍繞。巡梭一圈,就像插上插座,與世界相通。網路雖然有更龐大的資訊量,但你無法「置身其中」,電腦也不會為你形成某種世界觀,你只能藉由已知的關鍵字搜尋,無法和「未知」相遇。

如果不知道要搜尋什麼,再多的資訊也不會為你現身。
 
這種對世界的理解和延展,有點波赫士的虛構星球給我們的刺激,月亮不是月亮,月出等於空靈柔和的橘黃。
 
如果你不是站在某種觀點之上,不是握著一把能打開未知的鑰匙,不會以這種方式和世界相遇。藉由某間有想法的書店,在A旁邊擺著B書,而得到C的知識;或如《書店裡的影像詩》導演侯季然所說的,「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座標。」
 
獨立書店是一個提供「偶遇」機會的場所。在這裡偶然遇見從來沒想過或不會主動去接觸的書,進而發現一個新奇有趣的世界。或得到某個新鮮想法的種子,成為未來工作或生活的助力。
 
生活風格指標雜誌《Monocle》,今年將實體書店數列為宜居城市條件之一,讓我對這份刊物更加佩服。在全球書市一面倒的哀嘆之中,他們卻將書店列為未來生活趨勢之一,看到實體書店無可取代的價值。
 
基於相同的信念,本期的書店主題,並不是懷舊,也不是邀請讀者「拯救」書市或書店,需要拯救的,其實是我們看待書店和閱讀的眼光。未來的書店不再只是賣書的地方,而是展現獨特觀點的場所,是一個體驗空間。它會吸引明眼的人,懂得使用的人,這樣的人會走在前面,為能在街角遇到一間好書店感恩。
 
展店數不斷擴增的MUJI BOOKS明白宣示,他們要為消費者打造感覺良好的生活提案,而感覺良好的生活中,一定要有書和雜誌。如果你是無印良品的信徒,是否也會同意,生活中應該有更多和書及雜誌相處的時光?
 
我喜歡這期西班牙外稿好友告訴我們的一句情話:“Qué bonita te ves ignorando al mundo leyendo“(妳忘了週遭世界而沈浸在閱讀中的樣子,真美。)
 
你也看見了嗎?


 
*語出波赫士,「我總是在心中暗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突倫,烏克巴,第三天體〉(Tlon, Uqbar, Obis Tertius)

*翻譯參考《許多孩子,許多月亮》,藍劍虹著,晴天出版
文:李惠貞 本文經作者同意後轉載
圖:Shopping Design 書店特集

沒力史翠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